小学语文古诗词注释、译文、赏析
- 2018-12-21 15:54:00
- 张秀宇 原创
- 11586
1-6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注释、赏析(人教版)
【小学一年级】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宋】·邵雍·【sòng 】shàoyōng
一去二三里,yī qù èr sān lǐ
烟村四五家。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六七座,tíng tái liù qīzuò
八九十枝花。bā jiǔ shí zhī huā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
【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画 huà
【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
远看山有色,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近听水无声。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春去花还在,chūn qù huā háizài
人来鸟不惊。rén lái niǎo bújīng
【注释】
①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静夜思jìng yè sī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床前明月光,chuáng qián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yí shì dì shàngshuāng
举头望明月,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dī tóu sī gùxiāng
【注释】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译文】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小学二年级】
上册:
赠刘景文zèng liú jǐng wén
【宋】苏轼【sòng 】sū shì
荷尽已无擎雨盖,hé jìn yǐ wú qíng yǔ gài
菊残犹有傲霜枝。jú cán yóu yǒu ào shuāng zhī
一年好景君须记,yī nián hǎo jǐng jun1xū jì
正是橙黄橘绿时。zhèng shì chéng huáng jú lǜ shí
【注释】
(1)擎:举,向上托。(擎雨盖:喻指荷叶)(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4)君:你,指刘景文。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刘景文(名季孙)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古人写秋景,大多气象衰飒,渗透悲秋情绪。然此处却一反常情,写出了深秋时节的丰硕景象,显露了勃勃生机,给人以昂扬之感。因此宋人胡仔以之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中“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两句相提并论,说是“二诗意思颇同而词殊,皆曲尽其妙”(《苕溪渔隐丛话》)。
【品味】
荷与菊是历代诗家的吟咏对象,常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为什么此诗一开头却高度概括地描绘了荷败菊残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画面?这全然是为了强调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黄橘绿之时。虽然橙和橘相提并论,但事实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为“橘”象征着许多美德,故屈原写《橘颂》而颂之,主要赞其“独立不迁”、“精色内白”、“秉德无私”、“行比伯夷”。此诗的结句正有此意,在表达上熔写景、咏物、赞人于一炉,含蓄地赞扬了刘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山行shān háng
【唐】杜牧【táng 】dù mù
远上寒山石径斜,yuǎn shàng hán shān shí jìng xié
白云生处有人家。bái yún shēngchù yǒu rén 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tíng chē zuò àifēng lín wǎn
霜叶红于二月花。shuāng yè hóng yúèr yuè huā
【注释】
寒山:深秋天凉,山带寒意。
石径:石头砌成的小路。
斜: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xiá。
白云生处:山向远处伸展。
坐:因为。
红于:比……还要红。
【译文】
石路蜿蜒远远地伸向山崖,白云升腾处依稀有些人家。停车只因喜爱傍晚的枫林,经霜枫叶竟红过二月的鲜花。
名句赏析——“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远上寒山石径斜”,写山,写山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头。“远”字写出了山路的绵长,“斜”字与“上”字呼应,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
“白云生处有人家”,写云,写人家。诗人的目光顺着这条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处石彻成的石屋石墙。让这片片白云遮住读者的视线,却给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定会有另一种景色吧。
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没有使诗人动心,这枫林晚景却使得他惊喜之情难以抑制。为了要停下来领略这山林风光,竟然顾不得驱车赶路。前两句所写的景物质已经很美,但诗人爱的却是枫林。通过前后映衬,已经为描写枫林铺平垫稳,蓄势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说明喜爱枫林的原因。
“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补足,一片深秋枫林美景具体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诗人惊喜地发现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真是满山云锦,如烁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难能可贵的是,诗人通过这一片红色,看到了秋天有春天一样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现一种热烈的、生机勃勃的景象。
回乡偶书huí xiāng ǒu shū
【唐】贺知章【táng 】hè zhīzhāng
少小离家老大回,shǎo xiǎo lí jiā lǎo dà huí
乡音无改鬓毛衰。xiāng yīn wú gǎi bìn máo shuāi
儿童相见不相识,ér tóng xiàng jiàn bú xiàng shí
笑问客从何处来。xiào wèn kè cóng hé chù lái
【注释】
偶书:偶然写出来的。
鬓:耳边的头发。
衰:古音读作cuī。指鬓发稀疏、斑白。
【译文】
小时候我离开了家乡,到老年才回来,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而鬓发却已斑白。孩子们看见我却没有人认识我,笑着询问我是从哪里来的。
名句赏析——“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首诗看似平淡,却内蕴丰富。前两句写游子重回故乡,淡淡的叙述中含有不可言说的兴奋和激动,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走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化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让;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年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以如此简短的语言写出了所有游子的共同感受,这就是本诗千百年引起人们心灵震颤的重要原因。
赠汪伦zèng wāng lún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李白乘舟将欲行,lǐ bái chéng zhōu jiāng yù háng
忽闻岸上踏歌声。hū wén àn shàngtà gē shēng
桃花潭水深千尺,táo huā tán shuǐ shēn qiān chǐ
不及汪伦送我情。bú jí wāng lúnsòng wǒ qíng
【注释】
汪伦:安徽泾县桃花潭附近的一位村民。 踏歌:古代民间的一种歌唱形式,歌唱时以脚踏地为节拍。
桃花潭: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不及:比不上。
【译文】
李白坐船正准备出行,忽然听到岸上的以脚踏为节拍的唱歌声。桃花潭的水深达千尺,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深情。
名句赏析——“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此诗作于诗人在安徽泾县一带的漫游途中。在泾县桃花潭有一位村民叫汪伦,他常常预备美酒招待李白,李白很感激他,在离开桃花潭时写下了这首赠别之作。前两句叙事,诗人正要乘船出发,忽然听见岸上传来歌唱声,原来是老朋友汪伦特意赶来送他;后两句用比兴手法,表达了对汪伦深情相送的感激。用“深千尺”的潭水比喻送别之深情,生动而形象,而又加“不及”二字,更增强了诗句的动人力量。这首有明显的民歌风味的诗词自然质朴,清新流畅。诗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喻,写出了与友人的真挚情意。
【小学三年级】
上册:
夜书所见yè shū suǒ jiàn
【宋】·叶绍翁【sòng 】yè shàowēng
萧萧梧叶送寒声,xiāo xiāo wú yèsòng hán shēng
江上秋风动客情。jiāng shàng qiūfēng dòng kè qíng
知有儿童挑促织,zhī yǒu ér tóng tiāo cù zhī
夜深篱落一灯明。yè shēn lí luòyī dēng míng
【注释】
⑴ 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⑵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⑶ 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
⑷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⑸ 篱落:篱笆。
【译文】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赏析】
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促织。挑,读上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挑”字用得极为准确。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jiǔ yuè jiǔ rì yì shān dōng xiōng dì
【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
独在异乡为异客,dú zài yì xiāngwéi yì kè
每逢佳节倍思亲。měi féng jiājiē bèi sī qīn
遥知兄弟登高处,yáo zhī xiōngdì dēng gāo chù
遍插茱萸少一人。biàn chā zhū yúshǎo yī rén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时在这一天,有佩插茱萸、登高饮菊花酒来避灾的习俗。
山东:指华山以东(今山西),王维的家乡就在这一带。
异乡:他乡。
倍:加倍,更加。
遥知:远远推想。
茱萸:又名越椒,是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以祛邪、避灾。
【译文】
独居他乡是外来的客,每逢佳节更加怀念家乡和亲人。遥想弟兄们在登高的地方,都插上茱萸只少了我一个人。
名句赏析——“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是王维的一篇思乡怀亲的名作。前两句写自己独自漂泊在遥远的他乡,日夜思念着故乡和亲人,每逢佳节来临,孤独的感觉更加深刻,思乡怀亲之情也会倍加铭心刻骨。这里所说的“佳节”,虽然泛指一般的美好节日,但更是为本诗所写的“九月九日”(即“重阳节”)作铺垫。后两句写重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古来就有登高饮酒、佩插茱萸的风俗。而今,诗人想象着兄弟们成群结伴、登高饮酒的情景,同时他也设想因为自己无法亲临盛会,共享欢乐,兄弟们也会感到一种无法团聚的缺憾。这首诗从对方着笔,展开想象,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望天门山wàng tiān mén shān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天门中断楚江开,tiān mén zhōngduàn chǔ jiāng kāi
碧水东流至此回。bì shuǐ dōng liú zhì cǐ huí
两岸青山相对出,liǎng àn qīng shān xiàng duì chū
孤帆一片日边来。gū fān yī piànrì biān lái
【注释】
天门山:在今安徽当涂西南长江两岸,东名博望山,西名梁山。两山夹江而立,形似天门,故得名。
楚江:流经湖北宜昌县至安徽芜湖一带的长江。因该地古时属于楚国,所以诗人把流经这里的长江叫做楚江。
回:转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
【译文】
楚江东来冲开天门奔腾澎湃,一路奔流的长江到此突然回旋徘徊。天门山东西默然相对,一片白帆从旭日东升的远处驶来。
名句赏析——“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
yǐn hú shàng chū qíng hòu yǔ
【宋】·苏轼【sòng 】 sū shì
水光潋滟睛方好,shuǐ guāng liàn yàn jīng fāng hǎo
山色空面亦奇。shān sè kōngmiàn yì qí
欲把西湖比西子,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淡妆浓抹总相宜。dàn zhuāng nóngmò zǒng xiàng yí
【注释】
湖:杭州西湖。
潋滟:水波游动的样子。
方好:才显得美丽。
空濛:烟雨茫茫的样子。
亦:也。
奇:指景色奇妙。
欲:想要。
西子:西施,春秋末期越国人,中国传说中的绝代美女。
淡妆浓抹:梳妆打扮或者淡雅或者艳丽。
【译文】
水波闪动晴天时景色迷人,山峦迷茫烟雨中也显得神奇。如果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无论淡妆浓妆她总是美丽。
名句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在杭州做官,陶醉于江南山水,写了大量的山水诗。这是其中最为人所传颂称绝的一首。作者先写实,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天边、开阔艳丽的水乡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如蒙薄纱,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在这两种不同的景观中,作者分别突出写水与山,把西湖山水的独特之美展现在我们眼前。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把西湖与美女西施联系在一起,将西湖在不同的天气所呈现出的奇美与西施淡妆浓抹总相宜的神韵相提并论,出人意料,而又极其贴切生动。全诗语浅意明,给人以朴实平易之感。
【小学四年级】
上册:
题西林壁tí xī lín bì
【宋】·苏轼【sòng 】sū shì
横看成岭侧成峰,héng kàn chénglǐng cè chéng fēng
远近高低各不同。yuǎn jìn gāo dī gè bú tóng
不识庐山真面目,bú shí lú shānzhēn miàn mù
只缘身在此山中。zhī yuán shēnzài cǐ shān zhōng
【注释】
西林:即庐山乾明寺。
庐山:又名匡山,匡庐,在今江西省,我国名山之一。
横看:从正面看。
识:知道。
缘:由于,因为。
【译文】
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名句赏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游山西村yóu shān xī cūn
【宋】·陆游【sòng 】lù yóu
茣笶农家腊酒浑,wú shǐ nóng jiā là jiǔ hún
半年留客足鸡豚。bàn nián liú kèzú jī tún
山重水复疑无路,shān zhòng shuǐ fù yí wú lù
柳暗花明又一村。liǔ àn huā míng yòu yī cūn
【诗文注解】
腊酒:头一年腊月所酿制的酒。
浑:浑浊。酒以清者为贵。
足鸡豚(tún):意思是准备了丰盛的菜肴。豚,小猪,诗中代指猪肉。
山重水复:一重重山,一道道水。
柳暗花明:柳色深绿为“暗”;柳色红艳为“明”。绿柳繁茂阴浓,鲜花娇艳明丽。
箫鼓:名词用作动词,吹箫打鼓。
春社:古代把立春后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叫做春社日,在这一天祭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丰年。
古风存:存古风,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
若许:如果这样。
闲乘月:趁着月色闲游。
无时:随时,没有定时。
【诗文今译】
不要笑话农家的酒不清香甘淳,这可是他们自己酿制的,因为今年是个丰收年,所以才会有这么丰盛的佳肴,热情的村民款待客人的可是他们家最好的酒和菜了。来到这个村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初,老汉我翻过一重重山趟过一道道水,咋就没个头呢?叫人直怀疑真的没有路可走了,猛然间,抬头望去,只见不远处柳色浓绿,花色明丽,哦,那不是一个村庄吗?村子里好不热闹,只见你吹着箫,我敲着鼓,成群结队的人们个个喜气洋洋,原来是春社祭神的日子马上就要来到了,人们走上街头联欢来了,别看人们穿着粗布衣裳,帽子也不上档次,却还保留着淳朴的古代风俗,多难得的事啊!就在这儿住几天,从今日起,我这白发老汉也要随夜乘兴,衬着月光,拄着拐杖到村子里溜达一圈,走到谁家是谁家,敲开他家的门,拉个呱,叙叙家常。
【诗文赏析】
陆游一生创作诗歌颇丰,流传至今的诗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这是一首朴实自然的山村记游诗,诗中写了农家待客的热情、农村景色的美丽、民风的淳朴及临近节日时热闹的气氛,生活气息十分浓郁。诗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恰到好处地写出了农村山明水秀、景色怡人的无限风光,极具人生哲理,为后人所吟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huáng hè lóu sòng mèng hàorán zhī guǎng líng
【唐】·李白【táng 】lǐ bái
故人西辞黄鹤楼,gù rén xī cí huáng hè lóu
烟花三月下扬州。yān huā sān yuèxià yáng zhōu
孤帆远影碧空尽,gū fān yuǎn yǐng bì kōng jìn
唯见长江天际流。wéi jiàn zhǎng jiāng tiān jì liú
【注释】
黄鹤楼:旧址在今湖北武昌黄鹄矶,背靠蛇山,俯临长江。
之:往,去。
广陵:扬州的旧名。
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下:沿江顺流而下。
惟:只。
天际:天边。。
【译文】
老朋友离开西边黄鹤楼,在明媚的春天里去往扬州。孤帆远去在水天尽头,只见长江向天边奔流。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送元二使安西sòng yuán èr shǐ ān xī
【唐】·王维【táng 】wáng wéi
渭城朝雨浥轻尘,wèi chéng cháoyǔ yì qīng chén
客舍青青柳色新。kè shě qīngqīng liǔ sè xīn
劝君更尽一杯酒,quàn jun1 gèngjìn yī bēi jiǔ
西出阳光无故人。xī chū yángguāng wú gù rén
【注释】
元二:作者的朋友。二,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二。
使:奉命出使。
安西:当时是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地名,在今西安西北,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此送别。
浥: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既是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又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更:再。
阳关: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南。因位于玉门关之南而名阳关。
【译文】
早晨的细雨润湿了渭城浮尘,旅馆中看到嫩柳的青翠清新。我劝您再多饮一杯离别的酒,出阳关西行就再遇不到老朋友了。
名句赏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诗,当时被谱曲传唱,称为“阳关三叠”。前两句,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和地点。初春的早晨,一场细雨使尘埃落定,空气变得湿润清凉;从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处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机盎然。诗中用“浥”字形容雨湿尘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准确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而柳色的“柳”与留恋的“留”谐音,更表达出诗人对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后两句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诗人劝他多饮几杯,因为从渭城西行出了阳关,再不会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况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阳关更遥远的安西呢?这两句,字面上似乎只是劝酒,实际上却是衷心地祝愿着好友,在那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诗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话语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小学五年级】
上册:
泊船瓜洲bó chuán guā zhōu
【宋】·王安石【sòng 】wáng ānshí
京口瓜洲一水间,jīng kǒu guā zhōu yī shuǐ jiān
钟山只隔数重山。zhōng shān zhīgé shù zhòng shān
春风又绿江南岸,chūn fēng yòu lǜ jiāng nán àn
明月何时照我还。míng yuè hé shízhào wǒ hái
【注释】
瓜洲:地名,在今江苏省扬州市邗(hán)江区南长江岸边。
京口:地名,今江苏省镇江市,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名山。今南京紫金山。作者长期居住江宁,故以钟山(今称紫金山)代指住处。
绿:吹绿。
还:回家,归来。
【译文】
京口与瓜洲分别在长江两岸,回头望钟山家门只隔几重山。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千里岸边,问明月何时能照我再返家园?
名句赏析——“春风又绿江南岸。”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作者从江宁(今南京市)家中出发,乘船由长江水路进京(今河南开封市)任职。船过京口时,与好友宝觉和尚会面,留宿了一夜。然后横渡长江,停船在瓜洲。隔江相望,朋友就在对岸,禁不住生出一股依依惜别之情。而位于江宁的家,因为隔着几重山也已经看不到了,这更涌起了对它的无限眷恋。正是初春时节,春风吹拂,放眼江南到处是一片绿色。虽然此次赴京,是因为得到了朝廷的重用,自己也很高兴。但还是希望能早日摆脱政事,重新回到宁静闲适的家园。
这首诗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据说作者先后选换了“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字,最后才决定用“绿”,成为精心修改诗作的一段佳话。一个“绿”字,不但充满了色彩感,而且,这种色彩感又包含了动感,使这首诗的生动性增加了不少,这也是他着意创造的一种意境。
秋思
【唐】·张籍【táng 】zhāng jí
洛阳城里见秋风,luò yáng chénglǐ jiàn qiū fēng
欲作家书意万重。yù zuò jiā shūyì wàn zhòng
复恐匆匆说不尽,fù kǒng cōng cōng shuō bú jìn
行人临发又开封。háng rén lín fāyòu kāi fēng
【注释】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译文】:
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句。
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首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的小诗,其实包含了作者艰辛的构思过程,应该可以作为王安石精到评论的一个生动例证。
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 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如江夔的“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张籍的《秋思》又属一例。当然他见秋风而想的不仅是家中的美食吧?否则怎会“意万重”呢?同是起乡思,张翰“命驾”而归,张籍却不能,恐怕这里又多了一份不能归乡的惆怅和无奈吧!
长相思zhǎng xiàngsī
【清】·纳兰性德【qīng 】nà lán xìng dé
山一程,shān yī chéng
水一程,shuǐ yī chéng ,
身向榆关那畔行,shēn xiàng yúguān nà pàn háng
夜深千帐灯。yè shēn qiānzhàng dēng
风一更,fēng yī gèng
雪一更,Xuě yī gèng
聒碎乡心梦不成,guō suì xiāngxīn mèng bú chéng
故园元此声。gù yuán yuán cǐ shēng
【注释】:
①程:道程,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也。
②榆关:即山海关,古名榆关,明代改今名。
③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④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⑤更:gēng,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⑥聒:gūo,嘈杂搅人。
⑦故园:谓京师。
⑧此声:指风雪交加的声音。
【翻译】
一路上爬山涉水,向榆关那边行进。夜深宿营,只见无数行帐中都亮着灯火。
挨过了一更又一更,风雪声吵得我乡心碎乱,乡梦难圆。家乡没有这种声音。
【赏析】
纳兰性德(1655-1685):清词人。原名成德,字容若,号
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明珠之子。康熙进士,官一等侍卫。
善骑射,好读书。词以小令见长,多感伤情调,间有雄浑之作。也能诗。有《通志堂集》。词集名《纳兰词》,有单行本。又与徐乾学编刻唐以来说经诸书为《通志堂经解》。
山一程,水一程描写的是一路上的风景,也有了峰回路转的意思。一程又一程,就像一个赶路的行者坐在马上,回头看看身后走过的路的感叹。如果说山一程,水一程写的是身后走过的路,那么身向榆关写的是作者往前瞻望的目的地。查资料得知榆关乃是山海关,并不是我们的大榆树!“那畔行”三字是通俗化语言,犹如“那厮”“那处”,人在什么时候会脱口而出俗语,很显然是在放松和高兴的时候。这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是颇有些激动的,甚至有些豪迈的情趣。
夜深千帐灯,写出了皇上远行时候的壮观。想象一下那副场景吧,风雪中,蓝的发黑的夜空下,一个个帐篷里透出的暖色调的黄色油灯,在群山里,一路绵延过去。那是多么壮观的景象!不过为什么不是万帐灯呢?我认为万字更体现诗人豪迈,直抒胸意的特点。而千字用在这里,既有壮观的意思,又不夸张,也表明作者是个谨慎,内向的人。如果是李白估计就用万字了。
风一更,雪一更。一更是指时间,和上面的一程所指的路程,对仗工整。风雪夜,作者失眠了,于是数着更数,感慨万千,又开始思乡了。不是故园无此声,而是在故园有亲人,有天伦之乐,让自己没有机会观察这风雪,在温暖的家里也不会觉得寒冷。而此时此地,远离家乡,才分外的感觉到了风雪异乡旅客的情怀。
【小学六年级】
上册:
诗经 采薇(节选)
shī jīng cǎi wēi (jiē xuǎn )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xī wǒ wǎng yǐ,yáng liǔ yī yī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jīn wǒ lái sī ,yǔ xuě fēi fēi
【注释】
昔:指出征时。
依依:茂盛貌。一说,依恋貌。
思:语末助词。
霏霏:雪大貌。
【译文】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chūn yè xǐ yǔ
【唐】·杜甫【táng 】dù fǔ
好雨知时节,hǎo yǔ zhī shí jiē
当春乃发生。dāng chūn nǎi fā shēng
随风潜入夜,suí fēng qián rù yè
润物细无声。rùn wù xì wú shēng
野径云俱黑,yě jìng yún jùhēi
江船火独明。jiāng chuán huǒ dú míng
晓着红湿处,xiǎo zhehóng shī chù
花重锦官城。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注释】
当:正当。
发生:这里指万物生长。
潜:悄悄地。
润物:打湿东西。
野径:野外的小路。
红湿:被雨打湿的红花。
花重:花由于带着雨水而显得沉重。
锦官城:指成都。
【译文】
及时雨是知道时节的,在春天它应运催生。随着春风潜入夜色,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乡间路与云一样黑,江船渔灯孤影独明。早晨看见被雨打湿的红花,花枝拥簇锦官城中。
名句赏析——“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而春雨正是在万物最需要它的时候适时地出现。更重要的是,春雨的到来是在夜色中“细无声”地“随风潜入”,这既描写了春雨的状态,又活画出了春雨的灵魂。下一联写野径和漆黑的天空,整个春夜在一两盏渔火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的寂静、安宁,只有春雨在默默地滋润着这个睡着了世界,悄悄地孕育了一个花团锦簇的黎明。最后一联是诗人的想象:明天的早晨,雨后的春花应当更为娇艳,整个锦官城中,应当满是湿漉漉、沉甸甸的花簇了。一个“重”字,传达出了一个充满生机的春意盎然的世界,也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春一般的喜悦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xī jiāng yuè yè hánghuáng shā dào zhōng
【宋】·辛弃疾【sòng 】xīn qìjí
明月别枝惊鹊,míng yuè biézhī jīng què
清风半夜鸣蝉。qīng fēng bànyè míng chán
稻花香里说丰年,dào huā xiāng lǐ shuō fēng nián
听取蛙声一片。tīng qǔ wā shēng yī piàn
七八个星天外,qī bā gè xīngtiān wài
两三点雨山前。liǎng sān diǎn yǔ shān qián
旧时茅店社林边,jiù shí máodiàn shè lín biān
路转溪桥忽见。lù zhuǎn xī qiáo hū jiàn
[注释]
①“西江月”是词牌名。
②别枝:另一枝。
③听取:听到。
④天外:天的远处。
⑤茅店:指简陋的客店。社林:土地庙周围的树林。社:本指土地神,后把乡村祭土地神的庙叫作社。
⑥见:同“现”,显现,出现。
[译意]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树上栖息的乌鹊,它们从这一枝跳到另一枝。一阵微风吹来,蝉声也在半夜里响了起来。稻田里的蛙声叫得更响,连成一片,伴着阵阵稻花香传到远处,好像在向人们报告丰收在望的喜讯。
夜空里,只有数得清的几颗亮星在天边闪烁,微风送来了零星小雨飘落在山前。行人不觉加快了脚步,拐了个弯,迈过溪上的那座小桥,嘿!社林旁边那爿当年的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
[赏析]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但屡遭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西江月》就作于他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原题是《夜行黄沙道中》,写的是作者深夜在上饶黄沙岭途中行路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景象清新自然,情感摇曳多姿。
词分上下两阕。上阙写晴朗的农村夏夜景象,通过月、鹊、风、蝉及稻花、蛙声等平常景物,组成一幅夏夜风光图,十分清新幽美。前两句借助视觉、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月光之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为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一直静静地爬在树上的蝉儿因乌鹊惊啼、清风吹动枝头,也随之鸣叫起来。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见作者观察细致入微。接下来的两句嗅觉、听觉并用,又引入稻花香里的一片蛙声:清凉的微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在望的年景一样。青蛙似乎也懂得“说丰年”。这样人格化的描写,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烘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描写形象生动而且富有情趣,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
词上阙写晴,下阕则写雨,场景变化但过渡自然。下阕写阵雨来临之前作者赶路的情景,侧重于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的夏季,常有“过雨云”,头顶几片云飘过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犹如一幅淡墨水彩画。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困难,所以尽管只是“两三点雨”,也可以想见行人的焦急之感,从而自觉加快脚步。“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找到避雨之处,主人公的心情可想而知。一个“忽见”,就将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词的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而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让读者进入意境,参与创造,体验品味,分享作者的愉悦心情,感受作者对农村风光的热爱之情。
总之,这首词上阕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疏星稀雨,溪桥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
天净沙秋tiān jìng shā qiū
【元】·白朴【yuán 】bái pǔ
孤村落日残霞,gū cūn luò rìcán xiá
轻烟老树寒鸦,qīng yān lǎo shù hán yā
一点飞鸿影下。yī diǎn fēi hóng yǐng xià
青山绿水,qīng shān lǜ shuǐ
白草红叶黄花。bái cǎo hóng yè huáng huā
【注释】
①残霞:残余的晚霞。[宋]沈与求《石壁寺山房即事》诗:“画桥依约
垂柳外,映带残霞一抹红。”
②轻烟:轻淡的烟雾。寒鸦:寒冬的乌鸦;受冻的乌鸦。[宋]秦观[满
庭芳]词:“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③飞鸿:飞行着的鸿雁。(南朝·宋]鲍照《数诗》:“四牡曜长路,轻
盖若飞鸿。”
④白草:本牧草。曲中系草名。[唐]元稹《纪怀赠李六户曹》诗:“白
草堂檐短,黄梅雨气蒸。”黄花:亦作“黄华”。诗词中或指黄色的花,或
指菜花、金叶菜。曲中指菊花。
【译文】
遥看天际那一抹红霞,一座村庄孤独的坐落在夕阳下.
那轻淡的烟雾下,只见几只受冻的乌鸦。
想起白天飞行着的鸿雁.
飞翔着,飞翔在着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之中
赏析:
白朴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为写作的题材,我们从其中的修辞可以看出,他的文学涵养是极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丽的自然图景构成,而白朴本人,就好像是拿著这些自然拼图的艺术家,拼出一幅美丽中带著和谐的人生图画。
写秋景,自然难免要烘托出萧瑟的气氛,但是如果全以萧瑟气氛为全篇的写作大旨,又会令读者感受到沈闷而有压力。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白朴在选用语辞时,便颇费心神。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共用了六个图景:「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而其中任何一个图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萧瑟气氛。为了要使这种萧瑟气氛活泼起来,於是作者接下来选用了「一点飞鸿影下」作为上半段的结语。如此一来,原本萧瑟的画面转成了活跃,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现了另一种鲜活的生气。最后为了加强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丽而有韵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作为曲文的结束语。这两句用了「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而且「白草红叶黄花」这三种颜色,是交杂在「青山绿水」二种颜色之中;「青山绿水」是广大的图景,「白草红叶黄花」是细微的图景,如此交杂相错,於是原本是寂寞萧瑟的秋景,突然变得五颜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见,白朴的散曲写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zhihuishan2013)后,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得到相应资源!
公开课、作文、复习、试卷、知识点、活动、拼音、字母、钟表、看图写话、故事、双语故事、成语、常识、APP、语文、数学、英语、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自助查询、超级口算
- 儿童故事
- 教育资源
- 小学语文
- 小学英语
- 小学数学
- 资源下载
- 专家讲座
- 智慧山微课
- 少儿英语
- 专项复习
- 各科教材
- 课外读物
- 育儿博客
- 书籍推荐
- 胎教音乐
- 经典儿歌
- Scratch编程
- 一年级新生
- 饮食健康
- 学龄前
- 儿童电影
- 成长故事
- 学习宝典
- 幼小衔接
- 古诗文
- 影视动画
- 科学小实验
- 精选课程
- 书法比赛专用
- 首页课程介绍
- 小学指南
- 智慧山活动
- 说明
- 家庭教育
- 晒饭—一早一晚
- 儿童编程
- 编程网站
- 智慧山图书馆
- 小升初
- 英语学习
- 智慧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