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教孩子诬陷救人者的家长

2015-03-03 13:50:00
今日话题
转贴:
今日话题
7441
摘要:近日,河南濮阳一位大学生救溺水儿童时不幸身亡,却被儿童及其家长反咬为肇事者。最后经查明是家长为了逃避责任,教唆孩子说谎。如此极端自私、冷漠、缺德的家长,在中国社会中不是个例。


看看这些家长——

对帮助自己孩子的人冷漠甚至敌视

2月26日下午,在河南濮阳清丰县韩村乡西赵楼村一处人工湖里,有人溺亡。死者名叫孟瑞鹏,是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一名大三学生。孟瑞鹏是为了救两名落水儿童跳进湖里,但是被救儿童却说,“他(孟瑞鹏)用脚往后一跺,那个栏杆掉下去了,然后我们三个都掉下去了”;落水儿童的家长也称,如果不是孟瑞鹏用脚蹬栏杆,自己的孩子也不会掉下去。

事发现场(栏杆已经被修复)

事发现场(栏杆已经被修复)

谎言一度蒙骗了警方,幸好最终调查还是还原了真相:落水儿童母亲承认,是自己害怕担责任,教小孩说了谎话。

这位母亲比那些“讹人老太”更恶毒,因为后者还可以解释为“搞不清楚真实状况下的自保反应”,而这位母亲是眼睁睁看着孟瑞鹏跳下水去救人,还要颠倒黑白。

孟瑞鹏几近蒙冤

孟瑞鹏几近蒙冤

当然这位母亲还不是最“奇葩”的家长。去年10月18日,河南平顶山一名男孩在公园看熊时,右胳膊被熊咬掉,男孩父亲赶到现场的第一反应你能猜到吗?是打了通知他消息的好心人。

不忌惮教坏孩子品德

中国有孟母三迁的故事,体现了家长为孩子不受坏影响而煞费苦心。西方教育中也特别强调父母在孩子面前要规范自己的言行,免得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但有些中国家长根本不忌惮把自己的坏品德展示甚至灌输给孩子。

2008年7月,重庆云阳县一位名叫谢张的大学生跳进水塘救落水儿童,把儿童救起后,自己却沉入塘底。落水儿童的爷爷赶到现场后,教唆12岁的孙子“谢张哥哥说要下河洗澡,就淹死了”。而本次事件中这位母亲教唆的孩子,只有7岁和4岁。

这些家长是“中国传统生存智慧”的集大成者

他们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在去年8月上映的电影《洋妞到我家》中,有这么一个场景:陈建斌饰演的爸爸对家里聘请的外教说(大意):我们中国传统讲究礼让,有孔融让梨的故事。而外教却反驳说:为什么要让,我们西方人就是讲究把最大最好的留给自己。然后外教挑走了桌上最大的梨,起身时又把剩下的一个也拿走了。

现实中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和孩子抢梨的外教,即便有,恐怕也绝不代表西方有这样“不礼让”的风俗(小布什总统曾经专门在清华大学演讲过这个主题)。反倒中国虽然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现实中“不吃亏”也是中国家长教育孩子的口头禅。据天津市某幼儿园老师们的调查,九成以上的儿童家长在新生入园前或平时曾多次教育子女“不要吃亏”。

教育孩子“不吃亏”,这是中国古代就有的传统。古代蒙学读物《增广贤文》有云“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这是民间总结出来的“生存智慧”,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并行于社会,但实际上前者的生命力要旺盛得多。

这类“生存智慧”甚至不需要借助任何典籍而流传。比如比“不吃亏”更进一步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虽然未见于任何典籍(大概因为这种价值观太恶劣,不好意思记录),但就是能从民间口口相传由古至今。

而这些教唆孩子诬陷好人的家长,显然就是这类“生存智慧”的信徒。

他们防备“无事献殷勤者”

在中国的传统“生存智慧”中,比教人自私更多的一类是教人防人。单看《增广贤文》,就有“知人知面不知心”、“防人之心不可无”、“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守口如瓶,防意如城”、“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人情似纸张张薄”……等。

在这种“生存智慧”中“浸泡”出来的人,不但自己要自私自利,而且不相信世上有无私的人,甚至把无私的人——“无事献殷勤者”,视作坏人——“非奸即盗”。顺着这样的逻辑,才能理解那位孩子被熊咬伤的父亲为什么第一反应是打好心人——(思维)习惯成(行为)自然嘛。

改革前历次运动将这些“生存智慧”发扬光大

“孔学名高实秕糠”

上世纪中叶后的一个时期,中国传统的“生存智慧”又得到发扬光大,尤其在文革中发展到登峰造极。当时一位领导人很久没写诗,而第一次动笔就写道:“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件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你看看,儒家那套“仁义礼智信”已经被视作“秕糠”。相反,秦始皇得到吹捧。那么秦始皇治下的民风如何呢?

秦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妻子的财产可免遭抄没;丈夫告发妻子,不但他的财产可以保全,妻的财产也可以用来奖赏他。汉儒曾这样描绘秦的民风:儿子借父亲一把锄头,父亲的脸色便很难看;母亲来儿子家借个扫帚簸箕,儿子一家便骂骂咧咧;媳妇生了男孩便得意洋洋,不把公公放在眼里,婆媳一语不合,便反唇相讥。

如果亲人之间都如此冷漠,可想而知对陌生人会怎样。这哪里还有半点“礼仪之邦”的影子?而如此民风,也的确就是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写照。那时候在连年“斗争”之下,人情极其淡漠,而且说“违心”话办“违心”事成为司空见惯,出现过“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格言”。

自私、冷漠、缺德的种子种下,可能贻害几代人

由于连续出现“为老不尊”的问题,近年曾经掀起一次“不是老人变坏,而是坏人变老”的讨论。的确,一些人经过那种严酷生存环境的“磨练”,已经成为“特殊材料做成的人”,他们身上自私、冷漠、缺德的习性不是很容易改掉,甚至就是改不掉的。何况改革后的一些机制问题,也仍在制约人心向善。

“讹人老太”屡屡被曝光

“讹人老太”屡屡被曝光

有人感叹说需要那一代人过世后,中国社会的风气才能扭转。但是从“教唆孩子诬陷好人”来看,坏习性是会“遗传”给下一代的。被教唆的这些孩子如果往后不受强力的社会教育矫正,恐怕就会把父辈“自私的基因”传承过去,长大后成为和其爷爷、母亲一样的人,再继续玷污他们的后代。


结语

或许需要经过几代人的淘汰、淡化,才能让这种极端自私、冷漠、缺德的“基因”在中国社会消亡。

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zhihuishan2013)后,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得到相应资源!

公开课、作文、复习、试卷、知识点、活动、拼音、字母、钟表、看图写话、故事、双语故事、成语、常识、APP、语文、数学、英语、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自助查询、超级口算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之后才会显示。
分类

免费预约体验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