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特妈,2001年留学德国,毕业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IT),国民经济学硕士,2007年起就职于德国某银行并定居法兰克福,一儿一女分别是4岁半和2岁,特特妈在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特特米拉在德国)上写着孩子们的德国生活并交流着东西方文化的碰撞,除此外,她经营一家海外淘宝店。
幼儿园里规矩多
“立规矩”是德国幼儿园的核心,从三岁以前的小小班开始就是。这方面,可以通过我的小女儿米拉入园的整个过程来充分体验到。
Kani是不满2岁的米拉的班主任,矮矮胖胖的,见人就热情洋溢的笑,其实骨子里是个厉害的角色。而刚入园时米拉只有1岁2个月,一开始就给Kani个下马威,当妈妈在的时候她表现很随和,一旦Trennung(短期分离)她就不吃不喝且不接受任何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也不亲近任何人,整个适应期(一个月)非常的狂躁。
私底下Kani一直安慰我,等等看,她只是在示威,慢慢就会好。我也是第二次当妈了,不太怕孩子闹,只是默默的观察着想看看事态如何发展,尤其是看老师会怎样处理。米拉这里,我非常仔细的观察着,给她最坚实的后盾,让她既感受到妈妈非常爱她但是又不会迁就她,尽量控制住情绪保持中立。
Kani觉得米拉适应期大多数哭闹是生气不是伤心。所以不用太殷勤围绕她,只需要给她提供选择,非此即彼,没有第三种可选。
可是,一个月的适应期快结束时,米拉还是不领情,要么大嚎要么抱着妈妈留在幼儿园的衣服暗暗的忧伤。Kani按照她的办法每天坚决的执行着,条条框框绝不妥协。
比如,无论多么的别扭,Kani坚决执行妈妈离开时必须正式的跟孩子说再见,妈妈要去工作了,等一下会回来接她。
这个程序在德国非常常见。只有“工作”这一个理由是可以不带孩子的,而妈妈是必须工作的,但妈妈是会来接她的。
老师要传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不管孩子哭不哭,哭得多厉害,即使她每次都哭,还是必须走这么一个程序。理由是,给孩子安全感!她哭,只是不愿意离开你,但是她懂得,妈妈去了哪里,妈妈会来接她。足矣!
另一方面,Kani的规矩也会给米拉选择的空间。比如她会跟米拉说,我们现在要到花园里去玩儿了,如果你也想去,我可以带你一起去。哼哼唧唧的米拉一般都会同意的跟Kani穿衣出门了,到了花园,别的孩子们都玩儿开了,Kani会跟米拉说,如果你愿意,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如果不愿意,也可以就在我身边坐着。米拉刚开始就坐着,过一会儿就被吸引了注意力……
而在原则问题上,德国老师一定会说Nein(不),且完全不商量,坚决执行:
不允许攀爬桌子,不允许玩儿食物,不许边走边吃,不允许把餐刀放进嘴里,不允许打人,玩具不玩儿了要收拾,不能带家里玩具去幼儿园……
这一切源于德语单词Struktur,直译是“结构,框架”,来看看老师为米拉量身定做的“结构”:
1、每天家长应该提前15分钟左右把孩子送到,让孩子们在早饭前有短暂的时间与小伙伴和老师热身,免得哭闹影响大家的早饭;
2、一旦进入幼儿园必须步行,不能被抱在怀里,让孩子意识到,幼儿园的一天就要开始了,为此,各种办法都可以,蜗牛爬行的速度也被允许,但只能自己走;
3、饭前洗手饭后自己擦手;
4、幼儿园放学,米拉必须马上离开,不能逗留,米拉想玩儿,正好告诉她,幼儿园很好玩儿,明天就又能来;
5、最好调整晚饭时间六点吃饭七点洗漱上床晚安故事熄灯睡觉;
6、玩具遵循先来后到,注意,绝对不是一定要分享噢;
7、虽然目前不怎么说话,但她全明白,必须任何事情先和她打招呼再做,比如再见;
8、家长勇于说不,即使她躺地打滚,大人走开就好。
小孩子会守规矩吗?
虽然我很认可在孩子幼小的时期,有妈妈的全身心陪伴会让孩子长大后更独立更有安全感。但是,不是每个妈妈都有机会或者希望成为全职妈妈的。
而能兼顾事业和家庭的半职妈妈,给了孩子两种不同空间接触世界的机会,只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同样可以让孩子健康成长。
果然有一天,米拉在某个周一去幼儿园时突然就不哭了,而且那之后到现在,就跟从没有发生过以前的事情一样。
事情转变的很戏剧化,园长本打算就在那个周末告诉我很遗憾不能接受米拉入园,因为她情绪化的吵闹会带动别的孩子的哭闹,这种几率在这家幼儿园只发生过一次。
适应期最后一周进行的异常顺利,米拉连续三天与别的小朋友一起吃了早饭,第四天还顺利的吃了午饭,然后居然还在幼儿园自顾自的呼呼了午觉。这个小人儿让我惊讶坏了,没人给她台阶儿,她自己下的倒是挺顺畅的。
于是米拉在幼儿园的瓢虫班顺利留下来啦。米拉是怎样度过适应规矩的阶段呢?我觉得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老师和家长的沟通与配合,形成了一种在哪里都讲规矩的氛围。Kani在适应期期间与我每天的交流,适应期一个月后马上会有家长老师一对一的面谈会,说一下孩子特点,老师这段时间如何带的她,她的习惯,老师对家长的期望如何配合等等。
过了适应期后,每天家长会在接孩子时与老师交流当天的状况,老师也会在本子上记录当天的行程,见闻,趣事,以及孩子的成长,比如会自己扣扣子,自己喝水等等。之后每三个月还有一次这种面对面一对一的老师家长谈话,大概两个小时左右。
一岁四个月的米拉,自己喝水吃饭熟练用勺子叉子,会等待围巾和餐具到了才开动,每顿饭吃的干干净净围嘴上的饭粒都会捡了,出门自己戴帽子穿裤子套鞋,大人只需配合提裤子和系鞋带,而且基本不坐童车,一路步行,即使哥哥被抱着。
Kani说,米拉在个性上很鲜明,独立,想做大孩子的事情,一般孩子两岁开始的叛逆期她会提前来到,家长必须现在就配合她们给米拉立规矩。
大家都认可哪些规矩?
这些规矩并没有写成小册子,也没有特别的规定,但已经深入到每个细节之中。试举几例:
1、孩子手中的玩具,不必与人分享。
大人们会保护先拥有玩具的人,你可以与人分享,但是如果不愿意,他不可以抢你的。而也想玩儿这个玩具的小朋友,如果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人家不愿意,那他只能等,如果他抢,就是他的不对。
2、对于说“不”的坚决性。
德国妈妈可以让孩子即使满地打滚,即使是在超市里或者其他公共场所里,也不会迁就的。曾经发生过一件事情,我带儿子在室外公园玩儿,大概六点左右了,我提醒他好几次我们现在要回家了,但是儿子留恋这室外公园,舍不得走。于是我最后说,妈妈现在回家了,如果你不回家,你就接着玩儿,妈妈现在必须回家做饭了,然后转身离开了。
离家大概15分钟走路的路程,两岁的儿子在后面保持100米一直大声哭闹,为了赖着再多玩儿一会儿。我得让他保持在我的视线之内,但是我不打算把他抱回家,一路上,无数的德国路人跟我说,“他还在,你放心”,“要坚决,没关系,我的孩子以前也是这样的”,“他跟上来了”,他们传递的不仅仅是好心,也是一个社会风气。既然妈妈说了“不”,妈妈就要坚持,孩子就要执行。
特特跟着我哭了一路,但是自己走回家,而且妈妈没有妥协。走走停停,差不多花了一个半小时到家。
3、玩了玩具一定要收拾好(Aufraeume)才进行下一件事情。
比如上午玩儿的积木,之后要吃饭,吃饭前最后一个步骤一定是收拾,如果不玩儿积木改为看书,也一定要收拾好了,放好了,才进行看书这件事情。这些都是老师在引导的。
另外,相比较米拉这样的小孩子,对大孩子的规矩更多,更严格:
1、早上迟到,就要在更衣室等待早餐结束。
因为不应该打断同学们的早餐时光——老师在接送孩子时会直接告诉家长,希望能早15分钟到达。孩子一方面能热身为一天的幼儿园生活做准备,二则可以帮助老师摆刀叉发盘子。
2、吃饭咀嚼不能张嘴,咽下去后才说话。
这是特特回家吃晚饭时,对爸爸妈妈指出来的。我们自己并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孩子会知道这样不好,是因为幼儿园老师教的。
3、不许大声打嗝。
这是我在接孩子时碰到的,一个孩子从我身边跑过,打了个大声的嗝,老师从身边走过,立马叫住他,告诉他如何是礼貌的做法。
4、能吃多少拿多少,自由选择,但不应该浪费。
特特刚去幼儿园头几天是适应期,我陪着他在幼儿园里呆着。他在家里先吃了些早饭,到了幼儿园又是早饭,其实他不太吃得下东西了,但是因为是他最爱的麦片和牛奶,所以他就放肆的往自己碗里加,最后自然是吃不了。老师当着我的面直接问他,你是不是吃过早饭了,如果吃不下,不应该拿那么多,浪费不好。
5、所有人吃完一起离开餐桌,自己负责清理。
离开时,把自己碗里剩下的食物倒在生物垃圾桶里,碗则放在洗碗机里–这个是约定俗成的习惯,大一点儿的孩子会照顾小一点儿的孩子,并帮助老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6、不要站着尿尿。
即使是男孩子也应该坐着尿尿,避免把马桶边弄脏。因为厕所不分男女,是公用的四个马桶,尿到边上不利于别的坐着尿尿的孩子。这一点,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公共厕所里都贴的有,不要站着尿尿;
7、老师不碰小裤衩小背心。
这些都需要孩子自己穿脱,如果尿湿或者出大汗的话。这是防止性侵,让孩子有意识。
8、饭前便后必须洗手,饭后必须刷牙。
就是例行公事一样的,这些都是规矩导致的习惯。
9、别人先玩儿的东西,自己想玩需要等待。
一定是遵循先来后到,不需要让年龄小的小朋友。
10、打喷嚏要捂嘴学会说Entschuldigung抱歉。
别人打喷嚏说Gesundheit祝你健康,感谢说Danke,这是礼貌用语。
11、可以自由去玩,但必须让老师知道你去哪里。
德国小孩子上幼儿园是很自由的,很多时间都是各个房间可以乱串的,唯一需要必须遵循的就是让老师知道你在哪里;
12、不玩儿的东西必须规整归位。
这是日常行为习惯中最基本的规则。
这些要求不会写下来成为规矩,但是老师又是实实在在这么教的。公园里见到的德国妈妈也是这么教育孩子的。
我觉得比较震撼的不是立出来条例的那些规矩本身,而是德国人对默许的规矩的遵守,这些规矩也许是礼貌,也许是传统,确实有很多让我敬佩的地方。
简单罗列几条:
1、办事买食物上厕所等等,德国人会自行的排队。
没有人会去维持队伍,很少有人插队。曾经还有个笑话,游乐场上两个流动的公用厕所,一个女厕所,一个男厕所,男厕所外排很长队伍,也不会有人去女厕所,这就是德国人,他们对定下来的规矩会比较死板的执行。
2、人行道大过天。
没有红绿灯的人行道有最高级别的优先权,车辆必须让要过人行道的行人,而行人看车辆停的太久队伍太长,甚至会停下来,挥手示意同意汽车先行。
3、右边先行。
有些十字路口是没有任何标识和红绿灯的,如果四个方向同时有车了,在遵循右边有先行权的前提下,会有一个司机打手势,让他右边的车先行,所有车遵守这个规矩。很多居民区道路很窄,如果边上停了车,车道就只能单向行驶,总会有一方的司机主动停下来 闪灯示意对方先行,先行的司机总会在经过谦让的司机时举手感谢他。
我个人感觉,守规矩,彼此产生信任,形成良性循环,才能获得自由。
最后,把我看过一段描述德国儿童教育的话,和大家分享:
一切有了界限就好说,孩子的个性上会变得理性,严格遵守的准则,随着父母对正确行为的反复训练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时间一长成为自然,孩子就会把遵守这些规则当作自己的本分。
于是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把维护公共纪律,爱护公共环境,在各种场合讲究文明和秩序看成是无可置疑的事情。明确适当的奖惩原则和方式是让正直、诚实、尽职尽责等观念深入孩子的心灵,让它们确确实实成为他们的行为准则。
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zhihuishan2013)后,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得到相应资源!
公开课、作文、复习、试卷、知识点、活动、拼音、字母、钟表、看图写话、故事、双语故事、成语、常识、APP、语文、数学、英语、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自助查询、超级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