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思考的张衡
张衡是东汉时候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养成了爱想问题的好习惯,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弄个水落石出。 在一个夏天的晚上,小张衡和爷爷、奶奶在院子里乘凉。他坐在一张竹床上,仰着头,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地用手指指划划,认真地数星星。
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位置移动了,原来在天空的北边,后来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一会出现了,有的星星一会又不见了。它们不是在跑动吗?” 爷爷说道:“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明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烫衣服的熨斗,很容易找到……” “噢!我找到了!”小张衡很兴奋又问:“那么,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那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时,果然倒挂着,他感到多么高兴啊!他想:这北斗为什么会这样转来转去,是什么原因呢?天一亮,他便赶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讲不清楚。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他召到京城洛阳担任太史令,主要是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能够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这对人们预防灾害,揭穿那些荒诞的迷信鬼话,该是多么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先写成一本书,叫做《灵宪》。在这本书里,他告诉人们:天是球型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就叫做“浑天说”。
接着,张衡根据这种“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多少个风雨晨昏,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这个大铜球很像今天的地球仪,它装在一个倾斜的轴上,利用水力转动,它转动一周的速度恰好和地球自转一周的速度相等。而且在这个人造的天体上,可以准确地看到太空中的星象。张衡说:“天上的星星,能见的共有二千五百颗,但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却只有一百二十颗。”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个地动仪也是钢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测试非常灵验,没有一次不准。
张衡的成功源于他从小就爱思考的好习惯。遇事爱动脑筋,追根求源弄明白事物间的道理,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个问号成就的辉煌
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
1921年,印度科学家拉曼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做了声学与光学的研究报告,取道地中海乘船回国。甲板上漫步的人群中,一对印度母子的对话引起了拉曼的注意。
“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年轻的母亲一时语塞,求助的目光正好遇上了一旁饶有兴味倾听他们谈话的拉曼。拉曼告诉男孩:“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在此之前,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可这一解释。它出自英国物理学家瑞利勋爵,这位以发现惰性气体而闻名于世的大科学家,曾用太阳光被大气分子散射的理论解释过天空的颜色。并由此推断,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所致。
但不知为什么,在告别了那一对母子之后,拉曼总对自己的解释心存疑惑,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训练有素的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那种到所有的“已知”中去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不禁为之一震!
拉曼回到加尔各答后,立即着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发现瑞利的解释实验证据不足,令人难以信服,决心重新进行研究。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一切伟大而有成就的人往往喜欢思考,对自己存有疑虑的问题切不可盲从权威,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直至得到一个满意和令人信服的答案。
不简单的孩子
爱因斯坦从小爱动脑筋,他常常想人之不敢想,为人之不敢为。
有一天,爱因斯坦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一本书。而他爸爸要他把一张刚买来的油画挂到墙上去。他心不在焉地将梯子靠在墙上,将油画拎着,自己爬上梯子,由于他的心思还在书本上,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了下来,屁股跌得生痛。忽然他眼前一亮:人为什么从高处掉下来是垂直线而不是打斜的呀?他缠住爸爸妈妈一个劲地追问,爸爸妈妈答不出,这个问题便老在他脑子里转,促使他不断地观察、实验、思索。长大后,他得出了一个物理学界划时代的定理:“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程运动的。”
爱因斯坦上小学不久,老师在教室里教加法。他拿出一个苹果,又拿出一个苹果,然后问学生:“一个苹果加一个苹果是几个苹果?”
“两个。”学生们毫不犹豫地回答。
老师便在黑板上写上1+1=2。
爱因斯坦举手站起来说:“老师,1加1也等于1。”同学们哄堂大笑。爱因斯坦不慌不忙,从袋里掏出两块小软糖,把它们用力捏在一起,说:“你们看,1加1不是还是等于1吗?”
同学们先是一愣,后来都开心地笑了。
老师和气地说:“两块糖粘在一起,是一块,可那是一大块。”
爱因斯坦说:“一大块也是一块啊。”
教师被问住了,摊开手,耸耸肩,只是轻轻嘟哝:“对,一大块也是一块……”
有一次上手工劳作课,同学们各自施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在自制的物品上,快要下课了,有的交出用黏土捏成的鸭子,有的交出用碎布做的洋娃娃,还有的交出用色蜡捏成的水果,唯独爱因斯坦什么也没交。
第二天,在老师的追问下,爱因斯坦才交出一个简单粗陋的小凳子。老师看了很不高兴,摇着头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丑陋的凳子了。”同学们也向爱因斯坦投去嘲笑的目光。
爱因斯坦站起来坚定地回答:“有,有比这更坏的!”说着,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两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解释道:“这两个凳子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交出的这只,是我第三次制作的,虽然它还不能让人满意,可总比前两只要好些。”
老师拿起这3只小板凳看了一会儿,他暗自想:这孩子不简单,他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一种可贵的素质。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提问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去积极思维、积极主动地提问。学会提问,须经历一个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
如果我们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善于动脑、善于思考,能想人之不敢想,问别人所不敢问,为人之不敢为,那么我们也能激发内心的潜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徒弟出师
有一位擅长画猫的画家,由于画技高超,笔下的猫都栩栩如生,以至许多人把他的画买回去挂在家里后,家里的老鼠都逃光了。因此,画家被人们誉为“猫王”。
不过,这位画家性格比较古怪,一生只带了两个徒弟孙超和王品。
一天,画家把二徒弟王品叫到跟前,说:“你可以出师了,你不但学到了我画猫的全部技巧,而且还在很多方面超过了我。”二徒弟王品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师傅,但画家态度坚决,王品只好含泪辞别了师傅。
大徒弟孙超见此,便心急火燎地找到画家说:“师傅,我也要出师。你为什么只让师弟出师呢?要知道我比他还早来半年呀!”
“的确,你跟我学画的时间比他长一点,但是,你这一辈子,恐怕永远也出不了师了。”画家严肃地说。
“为什么?”大徒弟孙超极为不解。
“你跟我学画,只知模仿,却没有任何创新,也就是说,你是在用手画画。而你师弟呢,则是用脑子画画,他画的猫在很多细节方面已超越了我。你的基本功虽然很扎实,但不善于思考,不善于用脑,这就是你永远出不了师,也永远无法超越你师弟的原因。”大徒弟孙超听后,不服气地走了。
若干年后,大徒弟孙超画的猫在市场上无人问津,而二徒弟王品则成了远近闻名的“猫神”。人们都说他画的猫已超过了他师傅。
故事中,大徒弟和二徒弟学画的时间差别不大,而且出自同一师门,但两人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二徒弟成功的奥秘便是缘于他勤于思考。
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zhihuishan2013)后,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得到相应资源!
公开课、作文、复习、试卷、知识点、活动、拼音、字母、钟表、看图写话、故事、双语故事、成语、常识、APP、语文、数学、英语、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自助查询、超级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