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私拿别人东西怎么办?


昨天带能能找哥哥玩,在回家的路上,说要尿尿,脱裤子时从裤兜里掏出两个玩具小汽车。我一看这不是哥哥的吗?当时很惊讶地问:“这是哥哥的对吗”?小家伙马上意识到自己错了,低下了头,我稍停顿了一下,接着说:“是不是没经哥哥同意拿的啊,还是玩忘记了没来得及还啊?”,不管我怎么问小家伙一直不抬头,干脆蹲下不走了,我想是不是自尊心强不好意思了,想想等回家再说,我抱起他,轻轻拍拍他的背说:“咱先回家去吧,哥哥找不到玩具一定很难过,下次我们找哥哥玩的时候,还给哥哥,给哥哥说对不起,好不好?”小家伙不仅不承认错了,还用手推我把我的嘴给捂上不许我再说了。回家后,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爷爷奶奶,他们也很惊讶,马上说这样不是好孩子啊,小家伙又跑过来推我还用小拳头打我,奶奶说:“给哥哥打个电话说说,不然哥哥找不到玩具,会不开心的”!刚说玩,小家伙又去打奶奶,没办法,我只好把玩具当着他的面收起来放包里了,并对他说:“我放包里了,下次找哥哥时,还给哥哥好吗”?小家伙一直低着头,不说话。我该怎么正确对待这件事情呢?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顺手牵羊,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这种行为在儿童早期最为普遍,并于5到8岁达到高峰,然后逐渐消失。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早发现,进行制止,长期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


有些家长碰到类似的问题,极其敏感,立即将其判刑为“偷窃罪”,于是严加审问,进行粗暴的打骂。也有的家长满不在乎,认为孩子还小不妨事。甚至有的家长还会认为自己的孩子乖巧,拿了别人的东西是占便宜了。我觉得应该认真谨慎的来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探究孩子的行为动机,耐心的进行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我不赞同把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称为“偷”,孩子本身并没有偷的概念,也不是因为偷而去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内心产生了对这样东西的需要。就像BB的小表姐,是个特别爱漂亮、爱打扮的孩子,所以她看到这些装饰品、化妆品之类的东西就特别的喜欢。在大脑”我需要”的支配下发生了将此物占为己有的行为。被发现后,孩子因为害怕不敢承认,也不要对她“严刑逼供”,直接告诉她:“妈妈知道这些东西是属于别人的,是别人的东西应该归还给别人。”要她知道,未经别人同意,私自拿走别人的物品是错误的。也可以举例说:“如果XX未经你同意,私自拿了你最喜欢的洋娃娃,你会怎么样?一定很难过很生气,对不对?”在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后,鼓励她把东西还给别人,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是要承担后果的。如果孩子小,可能会害怕,大人可以带着孩子去归回物品,赔礼道歉。送还给别人后,一定要表扬孩子,做得对,这才是妈妈心中的好孩子。大人千万不可把孩子的错包揽过来,或为孩子找借口开脱,这样会让孩子丧失责任感。事情过去后就不要再提起,以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每个孩子都是天使,她们的心灵都是最纯洁的,偶尔的犯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家长如何来正确的对待和教育。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也许会让孩子一生都背负上沉重的十字架。



在孩子是非不清的情况下,私拿别人的东西是时有发生的。家长对处理此事要有耐心,要讲策略,要知道你的孩子现在是在是非不清的情况下做的事,这里幼小的他有满足好奇心的一面,还可能存在与小朋友冲突后报复的心理等。家长切记不要将孩子这种行为定为“偷”,极为愤怒大加训斥(最糟糕的是有别人在场)。这样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损害他的自尊心。而是要给他讲清道理,告诉他拿别人的东西,必须要经过别人的同意,私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还要告诉孩子,你喜欢什么可以告诉家长,如果有利于你成长,家长可以满足你。


建议,您的态度要严肃,语气要平和,明确告诉您的孩子,我不希望再看到你有第二次这种行为。此外,还要让孩子知道,不经家长的同意,不能随意接受别人的馈赠。这是培养孩子高贵自尊心的开始。


一般来说,小孩“偷拿”东西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当看到别人有玩具车时,自己却没有,而父母又不肯买时,孩子就会想到夺取别人的东西,以实现自己的欲望。

二、分不清“自己的”和“别人的”概念。在家里,小皇帝似的孩子要什么就拿什么,于是养成了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毫无顾忌伸手就拿的习慣。

三、为了引起大人的关注。有的孩子认为老师、父母不注意自己,不关心自己,为了唤起大人的关注,故意拿幼儿园或小伙伴的东西,让小朋友“告状”,以引起父母、老师的注意。

四、为了发泄内心的愤怒情绪。当孩子受到父母、老师的批评而又不服时,他就可能采取偷拿东西藏起来或扔掉的做法,以达到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


尽管孩子还没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偷拿意识,但如果成人处理不当或听之任之,孩子一旦形成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了。那么,怎样纠正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行为呢?


怎样纠正孩子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行为,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利用多种淺显易懂的方式让孩子亲身体会拿别人东西的后果。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我们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讲个故事,做个游戏,最好让孩子扮演角色亲身体会,不经同意就随便拿虽人东西所造成的麻烦和损失,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不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

二、不要轻易地把“偷”字落在孩子身上。孩子第一次拿别人东西时,心里不一定有“偷”的概念,家长不必大惊小怪,大动怒气。因为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和一个成人拿了别人的东西,性质是大不一样的。决不能轻易给予“小偷”的绰号,这样会严重加深孩子对“偷”字含意的理解,同时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因此父母应该巧妙让孩子讲出这种行为的原因,用诚恳的语言鼓励孩子把东西送还回去,及时给予表扬,让孩子明白事理,不要发生类似的事情。

三、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抚。竟争激烈的社会给父母们带来紧张繁忙的工作,不得不减少了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把孩子长时间留在老人身旁,孩子产生了失落感,于是就采取极端的手段以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父母应多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在融洽的交往中沟通,从而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树榜样,示规范动作。孩子模仿能力强,而他们模仿的对象首先是父母,父母的言行举止都给孩子留下了“样”,父母应公私分明,不贪小便宜,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当发现孩子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时,要耐心引导,说明原由并让他把东西送还别人。让孩子从父母坚定的言行中学会做一个诚实的人。

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zhihuishan2013)后,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得到相应资源!

公开课、作文、复习、试卷、知识点、活动、拼音、字母、钟表、看图写话、故事、双语故事、成语、常识、APP、语文、数学、英语、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自助查询、超级口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