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儿童同步学习至关重要

     最近一段时间,我自己业余时间的阅读和学习集中在艺术史和中国传统文化这2个方面,每次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女儿都会跑过来趴在我的肩头或是蜷缩在我的腿上,发表自己对于我所阅读内容的评价,特别是当我在看到一些图画作品时,她更是会仔细琢磨然后发表自己“幼稚且深刻”的认识。

 

“小屁孩,一边去,去读自己的故事书吧,这是妈妈的书哎……”很多时候,我摸摸她的脑袋或者给她一个温柔的亲吻,就急于把她赶走。

“妈妈的书怎么了,我为什么不能看。”很多时候她会发出这样的抗议。

“好吧,既然你想看看妈妈看的书,那么晚上就跟妈妈一起欣赏梵高的画吧!晚上讲故事的时间妈妈就不讲故事,我们一起看梵高,行吗?”我热情的提出邀请。

“没什么不好!”女儿很兴奋的走开。

 

“妈妈,你看,这星空就是很美啊,这是棒旋星系啊,这是大山啊,我不是看懂了吗?”从艺术角度的解析也是我在学习的内容,但是对于看画的人来说,她看到了,充分的表达自己对画的理解,对于梵高在创作《星空》的状态、情感以及这样的画作在艺术史上的作用,在她这个年龄,也许真的是无需理解的内容。

“妈妈,我不喜欢这张画,黑黑的,看着很可怕,你看他们的脸,都跟我们的不一样”当女儿第一次看到《吃土豆的人》时,女儿瞬间就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可是作者为什么要画这样一张让孩子们不喜欢的画呢?他们的脸是黑黑的,手是黑黑的,跟在农村的爷爷是不是有点像呢?”女儿窝在我的怀抱里,我抱着她,带着女儿尝试着去理解这样的画。

“确实,不仅仅是爷爷,奶奶的手也是这样的,爷爷家邻居很多都是这样子的”女儿天真的说着。

 

“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的手都是黑色的呢?脸黑乎乎的呢?只能吃土豆呢?

“他们是农民啊,农民最辛苦了,赚不到钱,就只能吃土豆。”女儿直观的表达着。

我想,也许梵高当时也跟你有同样的想法,看到老百姓很辛苦,就为他们画了一幅画,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的画,然后想办法去帮助这些人。

 

女儿又看了看,点点头然后说“好像是这个道理”。

“那你还会害怕吗?”我追问着。

“也没那么害怕了,他们好像就是跟爷爷奶奶一样的农民,很辛苦的农民,还有这幅画其实不是黑乎乎的,还有一盏灯呢,他们还在喝茶呢……”女儿从一幅画的细节、一幅画的框架结构去解读梵高的作品。

 

……

……

 

是的,女儿说的没错,大人看的书为什么孩子就不能看呢?不仅仅是书,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孩子的身上,他们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些他们应该不懂,应该不会……在这样的思维中,是我们没有打开观念,没有给孩子充分的信任,或者是我们没有更合适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尝试着去了解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科学和意识形态。

 

除了书,音乐、绘画、科学、文学等各种学科乃至思考方式,我们为什么没有来由的就给孩子贴上“他们小,还不懂”的标签,为什么不尝试着和孩子一起试着去了解这些知识呢?和孩子一起去学习一起去了解,打开孩子的知识面,拓宽孩子的知识认知范围,提高孩子,提高自己,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想,如果我们愿意放开固有的偏见,给孩子各种机会去尝试了解各种知识文化,通过合适的方式引导孩子们从兴趣到自我的认知,并能把兴趣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动力,从认知到习惯性的和父母一起的探索,这样同步性的学习,在日常的不断强化中,也许能吸引和维持孩子对某些学科的持久的兴趣。

 

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女儿突然冒出的对我所看的某些艺术图书的兴趣,还是在她学琴的过程中以及日常的阅读中,我都需要和孩子一起全勤的投入,她的钢琴课我坐在老师的身边和她一起学习,她阅读的每一本图书我都会提前读完以应付她的若干提问,她的户外观察我都需要提前备课进行答疑解惑,在这样同步性的学习过程中,女儿的疑问得到了有效的解答,而我也同步的得到了提高。

 

当然随着女儿学习内容的越来越专业,我可能在未来可能会出现无法跟上她的步伐的节奏,但是在儿童早期世界观构建的过程中,这样父母和孩子同步性的学习,能给孩子榜样的力量,同时能给孩子宽泛的知识输入,帮助他们去了解自己对知识的兴趣点,我想这是同步性学习的关键所在吧!

 

就算是父母,就算我们比孩子年长很多,如果没有持续学习的心态,那么我们多的也只是生活经验而已。

开放的学习心态和行动力,同步学习,和孩子一起成长!


米小妈妈的微信号:daimi3012


 

关注智慧山微信公众号(zhihuishan2013)后,在公众号里回复以下关键字,即可得到相应资源!

公开课、作文、复习、试卷、知识点、活动、拼音、字母、钟表、看图写话、故事、双语故事、成语、常识、APP、语文、数学、英语、百家姓、三字经、唐诗三百首、自助查询、超级口算